時光倒回2015年左右,當時的富山國小,小學部僅27人、幼兒園僅6人,由於學生人數低於40人,富山將要面臨到裁校、併校或降為分校的處境,經過校方討論,當時確定要走向裁校一途,而該年從海端鄉調轉過來的校長廖偉民,初來乍到的第一個任務便是「協助關校」轉奶粉 敏感

「我不想當一個關掉學校的校長。」廖偉民抱著這樣的心情,希望找出一條「活路」走,讓學生不用被送到好幾公里遠以外的學校就讀。要避開裁校,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學生人數,只是少子化不只是卑南鄉、更是全台的共同危機,要如何招收更多學生,成為學校當時的最大難題。

轉型才是活路,選擇發展國際教育
學校的「轉型」便成為當時最有利也是唯一的答案,加上當時實驗教育三法剛通過不久,成為學校轉型重要的推動助力。廖偉民便從國際教育和實驗教育出發,打造出一套符合家長需求、且提供現行教育滿足不了的學習體驗,最重要的是他希望在過程中培養孩子「帶得走的能力」,讓這份能力能隨孩子的視野、經歷不同而不斷精進,而不是為了應付升學才順應體制學習BB轉奶粉

「我們學校就在海的旁邊,你看,天空、海洋跟世界連在一起,那我們的學習應該也可以,」帶著這樣的理想,廖偉民帶領全校老師開始踏上教學轉型之路。2016年開始試辦,2018年6月25日正式掛牌,成為台灣第一所公辦公營的「國際教育」實驗小學,並規劃出7個國際教育實驗課程行動方案,涵蓋課程發展、教材編選、環境建構、教學研究及學生活動等不同面向。

只是,要從體制內走到體制外的學習,老師們面臨的是更多元、更彈性的教學場域,他們不再遵循既定的課綱,他們得自己制定出一套緊扣國際教育理念的課綱,「我們一開始很欠缺這方面的專業。」課程研發主任賴佩鈴直言指出當時老師們的困難冰箱品牌推薦

賴佩鈴提到,為克服專業不足的挑戰,全校老師一同進修國際教育相關課程,像是國際關係、跨文化溝通、國際交流等專業課程,並取得教育部國際教育初階教師認證、進階教師認證。進修的同時,也不忘規劃課程設計,在廖偉民的帶領下,大家共同擬定出國家認同、國際素養、全球競合力及全球責任感等四個教育面向,並依此面向設計不同課程主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樱花飞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