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小孩來說,看到和自己有差異的人,往往會誘發「害怕」的情緒; 因此第一步是要給孩子一些觀察的時間, 再慢慢引導他們發覺別人需要幫助或協助的地方。

我們都喜歡和自己相似、有著共同特點的人,這也許是一種天性,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策略。就好像和別人穿上同樣一款鞋,或戴著同樣一款飾品,彼此就能開啟話題,有聊也聊不完的話安利 產品 目錄

對於三、四歲左右的小小孩,這樣的情況特別明顯。相對的,他們對於感覺和自己相似,但又有明顯不一樣的對象,往往會誘發「害怕」的情緒。小丑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,滑稽而古怪的動作,搭配誇
張的油彩裝扮,往往可以逗得大人捧腹大笑,卻可能讓孩子想要立刻逃離現場。

細微的差異往往暗示著「疾病」或「受傷」,會喚醒孩子的警覺心,讓他感到心頭一緊,進而希望保持一段「安全距離」,讓他可以有時間評估這個危機是不是真實存在。此時,爸爸、媽媽不用特別要
求孩子立刻靠近對方,而是要給孩子一些觀察的時間言語治療

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這也是孩子開始「注意他人」的萌芽期,才能進一步發展出同理和同情。想想看,如果孩子總是視而不見,即使是大大方方的接近對方,但因為無法察覺到對方的「傷痛」,又如何
能學會關懷別人呢?這往往只是一個過渡階段,孩子可以察覺,但是尚不知道如何處理,因此需要多一點「安全時間」讓孩子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緒。當孩子覺得不再危險、放下戒心之後,自然就會慢慢
靠近對方鬆弛 皺紋

長大並不是透過幾句教導的話,就可以瞬間完成,而是需要生活經驗的累積。正因為每個孩子有不同的生活經驗,所以即使採取同樣的教導方式,也會有不同的反應,不是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樱花飞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